强化基础教育审计 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
- 发布日期:
2025-03-14 - 来源:
- 访问量:1
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,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与长远发展的重要使命。近年来,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保持在4%以上,但资金使用效率、资源配置公平性、政策执行规范性等问题仍需持续关注。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“免疫系统”,通过揭示问题、规范管理、推动改革,成为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、城乡均衡发展等新要求,基础教育审计亟需从“合规性检查”向“治理效能提升”升级,以更精准的监督服务教育现代化大局。
一、基础教育审计的职能定位与实践价值
基础教育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核心目标在于保障教育经费规范使用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、服务教育治理能力提升。近年来,随着教育投入持续增长,审计机关聚焦政策落实、资金绩效、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,通过揭示问题、预警风险、提出建议,推动基础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。实践中,审计不仅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,更注重评估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,例如“双减”政策执行、教师资源配置、乡村教育振兴等领域的跟踪审计,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“体检报告”与“治病良方”。
二、基础教育审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深层挑战
当前,基础教育审计需应对三方面突出问题:一是制度适配性不足。部分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滞后于实践需求,对新型教育模式(如课后服务、智慧教育)的支出标准缺乏明确规范,导致基层执行存在模糊地带。二是资源统筹机制薄弱。财政、教育、发改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不畅,资源配置存在“重复投入”与“结构性短缺”并存现象,城乡、校际差距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缓解。三是绩效管理理念缺失。部分地区仍存在“重资金分配、轻过程监管”“重项目建设、轻长效运维”的倾向,部分信息化设备、校舍工程因规划不合理或后续管理缺位,导致资源闲置浪费。
三、深化基础教育审计的改革路径与创新方向
面向未来,需从三方面构建基础教育审计长效机制:一是完善制度框架。推动修订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明确新场景下的支出边界,建立覆盖预算编制、执行、评价的全链条监管体系。二是强化协同治理。依托大数据审计技术,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,通过动态监测与关联分析,精准识别资源配置的堵点与痛点。三是推动整改闭环。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制,通过“清单管理+挂牌督办”机制压实主体责任,同时强化审计结果在政策优化与问责中的应用,实现“审计一点、规范一片”的治理效应。
(郭晨 赵梦颖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